“浪莎模式”解密:民营企业应如何回报农村市场
周爱仙是义乌赤岸桥溪村的一位失地农民,最近开起了她的通过农家乐,当起了饭店老板;来自义乌江东街道徐村的赵祖峰,原是一名钳工,工资不到1000元,但通过机修培训后,最近的月工资有近3000元。他们的这种变化都归功于浪莎集团的“浪莎三农学院”。
浪莎三农学院是2006年3月由浪莎集团与城镇职校联合成立的一所专为农民培训技能的学校。前三期共有800名农民接受了技能培训,顺利结业的有768名,全部走上了新的就业岗位,其中还有的则自己当起了老板。
浪莎集团是中国“袜王”,在全国5000家袜厂当中,是惟一一家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殊荣的企业。
1995年,翁荣金创建浪莎袜业有限公司,短短十几年,经历了从10万元资产到5亿元的裂变,这种化蛹成蝶的裂变过程,充分显示了浪莎集团董事局主席翁荣金在经营浪莎方面的魄力和努力。翁荣金的目标是做世界袜王,创世界名牌,他认为,办企业就是为了振兴民族工业,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公司发展了,但始终不能忘记回报,忘记感恩。
但是如何选择最切实有效的方式回报农民,翁荣金想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原来扶贫都是捐钱捐物,给他们钱只是眼前的事,一下就用完了,但让他们学会一门技能,这是一辈子都可用的事。
义乌是世界闻名的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经济确实发达,但在农村特别是较偏的地方也还存在大量的低收入农民。农村硬件设施有了质的改善,道路硬朗化、村庄明亮化,但在农民综合素质这些软件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就义乌袜业为例,目前义乌袜企有1400多家,产业集聚现象明显,呈现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态势,但还存在规模小、层次较低、人才匮乏、管理水平不高、创新力度不强、结构还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去年3月,国家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号召,这与翁荣金心中多年的夙愿不谋而合,在翁荣金看来,开办三农学院既可以让农民掌握实实在在的技术,也可以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很多农民学历低,缺技术,但他们主动去进修的积极性也不大,所以从回报社会和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考虑,浪莎集团想出了兴办学校,让农民免费带薪学习的办法。
浪莎三农学院很快成立。集团投资500万元,设立“浪莎三农学院教育基金会”,实行学员免费入学带薪培训,保障学员月工资最低800元,并且鼓励学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证,考证费由学院承担;在学员招生过程中,只面向当地一些农民,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的群体,并且由村委会推荐,以严格把关,保证学院基金有效运用,真实体现了学院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培训内容上,主要针对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设置电工、焊工、水工、锅炉工、机械维修工、机械操作工等,使之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具实用性;学员结业后,工作上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集团总经理助理梁洁生介绍:“农民开始一般的不相信、观望态度,但随着第一、二期开展和政府的宣传,效果越来越好。”2006年3月,三农学院首期培训班开课,设电工、烹饪、针织机修3个专业班,到6月,共115名学员参加了职业技能考试并顺利结业,合格率达到88.5%。
贡献自己的机器、聘请国外专家、给学员发放每月800元的薪资,培养竞争对手,为的是加快调整,促进产业提升,浪莎通过三农学院培训更多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将自己在袜业和内衣的成功经验公之于众,以引导更多的义乌企业对发展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新的调整,以获取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提升义乌袜业和内衣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这又生动体现了浪莎人卓越的思想、远见的眼光和行业整体的全局观。
义乌工商联会长王瑞迈评价说,新农村首先需要新农民,浪莎三农学院的成功运作,是职业教育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结果,是成功企业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的生动体现,也为职业教育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